袁丽芬
回首七十年,祖国的沧桑巨变令每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我感受比较特别的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巨变。

我是1981年1月分配到校图书馆期刊部门工作,负责中文期刊的采集和管理。那个年代,科技期刊是师生获取科研信息,尤其是学科发展动态的主要来源。大部分师生利用期刊文献的一般过程是手工翻阅、摘录,或复印的方法收集所需资料,效率极为低下。每到大学生毕业设计阶段,受制于图书馆期刊文献的收藏能力,不能保证入馆的读者人手一种专业期刊进行阅览。因此,大学生毕业设计阶段,经常出现同学们在期刊阅览室门前排队等候开门的场景,同学们为的是在期刊阅览室能占到一席座位,能拿到一种专业期刊阅览。期刊阅览室也常常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复印机前排队成龙。如遇有的重要期刊论文我馆没有收藏,我们需通过信函到兄弟单位的图书馆复印传递解决,时间短则3、5天,长则十天半个月。

几十年后的今天,师生们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计算机终端上,或手机终端上快捷地使用图书馆的文献电子资源,不会再望文兴叹,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座无虚席的景象也不再现了。
读者从小小指尖翻阅印刷型文献到如今的几个手指轻轻点,文献信息即刻现。这个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信息化高速公路”建设的成就。在我国“信息化高速公路”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面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最早由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年2月提出,为重振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9月,美国正式宣布了实施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动日程”计划,揭开了美国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序幕。在我国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在一批科学家和教授等精英阶层的推动下,我国对此迅速做出了反应,紧跟时代的脚步,掀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
1993年底,我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以后有金智工程等。金智工程的主体部分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即CERNET),1994年12月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实施。
以后还启动了金图工程(即中国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数字图书馆等工程的建设。正是在国家的这些重大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工作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取得了卓越的建设成效。
1989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数据库研究中心成立,同年我国的第一个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也是我国最大的自建中文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机读产品(软盘版)正式诞生并发行。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中文期刊检索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方面达到了一个领先的水平,也结束了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检索难的历史。
1992年,我国第一张中文数据光盘《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只读光盘版正式发行。那时由于计算机设备的价格昂贵,《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也只是单机版。所以当时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文献查询的需要,只能面向少数科研用户使用。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中文文献数据库及检索系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99年6月,中国期刊“世纪光盘”工程项目启动。
2000年,维普资讯网www.cqvip.com上线并向用户提供服务。
2000年,万方数据资源镜像系统全面推出。
2000年1月,以数字化图书为主要内容的超星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
……
在以后的几年中,我国的一万多种专业期刊全文以及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和研究报告等特种文献也相继数字化,并逐步往前回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重要文献资源与中文文献相整合,形成中外文献资源的统一检索阅览的体系,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网络化、全文化的全新的文献获取机制。

与此同时,我国的信息检索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初期的信息检索系统,需要遵循系统的检索规则,使用系统的检索指令,方能输出检索结果。如今信息检索已经面向普通大众,实现了语音输入和手写输入等自然语言的检索。这些进步也是在国家支持的一个个项目下取得的。较早的有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的“748工程”;后有国家863计划支持“中文信息处理和智能人机接口技术评测”专项课题,包括机器翻译、语音文字学、信息检索在内的中文信息处理关键技术进行评测,从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举办三届。这些项目以及以后的相关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文信息存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包括机器翻译、检索和自动文摘等)、文字识别技术(包括印刷体和手写体文字识别等)、语音处理技术(包括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等)的发展。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普通民众才得以在手机上自如地使用各类信息。
近几年,只要有一点文化基础的普通民众都能使用信息终端利用各种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远程教育、信息交流、电商物流、远程医疗、在线支付、共享经济……前所未有地融入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
今年是我国5G网络启动的元年,“北京、深圳、广州、天津、重庆、成都、青岛、雄安、沈阳、贵阳、武汉、福州、郑州、南京、上海、杭州、兰州、苏州”这18座城市已被确认为5G网络首批试点城市,并将在2019年的8月份全面进行5G网络的试运营。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不再遥远,小小指尖的所获信息将更加丰富,本领将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