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七十年-----------我伴祖国在崛起和腾飞中成长
发布时间: 2019-09-25 浏览次数: 697

谢春生      

      这一辈子过得真快,瞬间,两步三脚就步入古稀之年了。在七十多年前,我出生在南京近郊、秦淮河畔的一个村庄。当年正是兵荒马乱的岁月,听父辈讲,国民党统治腐败,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军阀互相倾轧,你争我斗,无心恋战。兵败如山倒,在南京一九四九年前几个月,大批南京京城的守军就节节败退,为了躲避解放军的堵截,不从公路、铁路走,就沿着我们村东边的秦淮河堤,向东南方向的上海逃窜,一路丢盔弃甲,枪支、弹药抛入河中,童年时小伙伴们在河里捕鱼捉虾、摸螺蛳,就常从水中捞捡到国民党军丢弃的锈迹斑斑的钢盔、枪支和手榴弹等武器,印证了当年国民党惨败的情景。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个连队一路向前,胜利的占领了南京国民党的总统府,不久就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年,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多少风雨沧桑,河山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祖国处处旧貌换新颜。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与共和国紧系,歌声伴着我们成长,伴着共和国日新月异。作为一个40年后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回首往事心潮起伏,共和国走过多少艰难曲折,我们这一代人就经受了多少的坎坷和磨砺,我目睹祖国在艰难曲折中崛起和腾飞,与共和国同行,从幼稚走向成熟,在祖国建设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我深深感到无限的幸运与自豪。
一、在艰苦欢乐中度过童年
       在建国初期的年代,尽管已经没有压迫与剥削,但普通的农家生活仍十分艰难, 我家虽住原国民党首府南京的近郊, 小时候仍可见到许多农家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墙茅草屋里……, 处处可见祖国是一穷二白的景象。我的父亲一九四九前积劳成疾,在我五岁的时候逝世,家里的生活十分困难,年长我的四兄姐们和广大农家的孩子一样,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学文化,从小就承担了家庭的生活重担。勤劳善良的母亲深知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艰难,对着家里堂前悬挂着“天地君亲师之位”的牌位,发誓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上学读书。在我8岁的时候,送我上了村上的初级小学,弹指一挥,至今已经65年过去了,当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我走上了漫漫的艰苦求学之路,童年的记忆犹新。刚入学一年级的时候,同学们的年龄相差很大,特别是一些女孩子有的已经是十一二岁;由于父母不识字无文化,何以有今天孩童们的早期教育?有的小同学20以内的数还数不清,可见旧中国遗留的文化教育基础是何等的落后。一九四九年前农家的孩子读不起书、不能上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贫苦农民翻了身,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才能送孩子到学校学文化、求知识。那时候小孩子们没有一个像现在的小学生背着沉甸甸、五颜六色的书包,大多是利用家里旧衣服的布,手工缝制的布袋,不少同学连布袋也没有,用手夹着课本和作业本上学。那时候教师少,上课是复式班,一、二年级一个班,三、四年级一个班。一位老师上半节课给高年级的学生讲课,低年级学生看书做作业,下半节课轮转。大家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自觉用功学习。下午4—5点放学回家,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到野外割野草喂牛羊,放鹅鸭或是挖野菜,也常常一起划着小澡盆到河沟里采野菱,摘莲蓬,钓鱼捕虾。小伙伴们在一起嬉闹玩耍,每当有所收获,总是充满着喜悦欢乐,也常常感到饥饿劳累。但是,这些劳动收获可以补充家里的粮食不足,分担了家庭的负担,也常常为受到大人的表扬而高兴。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写作业,母亲总是油灯下缝衣服、纳鞋底或捻棉纱线等活,陪伴着我,对自己寄托着希望。在我4年级时,已是火红的“大跃进”时代,我们年幼的小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生产队割稻子、麦子,拔秧苗等劳动。由于自小经受艰苦生活和劳动锻炼,学习自觉,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强,大人一般从不问我们的学习、作业完成情况,有时贪玩,忘了完成作业,家长和老师也不责备,没有学习压力。童年生活虽然艰苦,但充满阳光、自由、快乐和自信。至今难以忘怀,令人追思和向往。
二、在学英雄、做好人的熏陶中成长
       黎明驱走了黑暗,祖国的光辉似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前程,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经过1958年起的“大跃进”左倾冒进的 “大折腾”,紧接着1959年起,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从五年级起到初三,要到离家5里路的镇上上学,那时候国家整个工业落后,商店里很难买到球鞋和胶鞋,一般农家也买不起这些“奢侈品”,同学们上学都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和布鞋,下雨天路上泥泞没膝,下雪天冰冻寒冷,很多同学都打赤脚上学,到教室才用雨水冲洗脚或雪擦干净脚后穿上布鞋再进教室。这时期,我们正是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也已是发育长身体的时期。国际上掀起了反华反共的高潮,国家经历了帝修反对新中国的包围、封锁;中印边界战事不断;美帝轰炸北越,战火烧到家门口;中苏关系破裂,我们农村产的大米要上缴国家,抵偿苏联的外债;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叫嚣反攻大陆,经常派飞机到南京附近的地区撒反共蛊惑人心的传单。读5年级时,时有停课,发动我们小学生到野外捡传单。1958年底,吃了半年“大锅饭”的食堂散伙,农村粮食严重短缺。我们十几岁,正当长身体的学生每天口粮仅3两8钱(16两之制),分早晚二顿吃,早饭一大碗如水一样的稀饭喝完,步行到镇上上学,已感到饥饿。同学们大多为走读生,中午没有午饭吃,饥渇难忍,结伴到教室后的水库中饮水解渴充饥,很多同学都因营养不良脸上浮肿。记得我上初一时有2个班90人,到1964年7月初中毕业仅有28人,大部分因经济困难,中途辍学。记得那年初中毕业,国家挑选高、初中毕业生参加空军飞行员选拔,我参加初选体检合格,因缺少营养身材瘦小,在第二次复检时体重44.5kg,与我现在读四年级的小孙子的体重相近,未达到45kg不合格。当年,国家正处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清苦。1964年7月一天,参加中考,正当炎热高温,到县城班车少,乘不上车。凌晨,我们在班主任带领下,全班同学背着睡席、课本和饭碗经4小时步行赶到县城参加中考,一路谈笑风生,渴了到路边的水塘里喝些水,不少同学脚上起了血泡,但没有一个叫苦。这一天下午考数学,我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考验,因迎接中考复习,几天觉未睡好,经过一上午的步行,中午午休时,一直睡到考场铃响,匆匆赶到考场,准考证找不到了,进不了考场,急匆匆赶回宿舍,一路寻找,结果在睡席下面找到准考证,再赶到考场,汗水湿透了衣服,监考老师不断地用湿毛巾给我揩身上的汗水,用蒲扇给我扇风,小声和蔼地安慰我。班主任老师要我放松情绪,考好后面的课程。考后心想这次一定考砸了,思想上也没有负担,做好回家种田的打算。第二天,就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幸运的是约近半个月后,班主任老师到我家给我送来了县高中(省农村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年在全县只招两个班90名学生,村上仅录取2人,我如同考上了状元,全村人都为我高兴。我深知父辈的辛苦和村民们对我寄予的希望。今天有书读,我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吴云铎、雷锋、王杰、刘英俊、欧阳海……,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初中到高中,我们都是在学英雄、做英雄,在英雄事迹的熏陶下成长,英雄形象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个悲哀的民族,英雄不受敬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前几年,面对着社会上一些“精英”们抹黑和否定时代伟人和英雄人物的思潮无比痛心与愤慨。1964年8月,我到距离35里路的县城读高中,那时候国民经济已全面好转,衣、食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国家的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下,衣着、食品种类单调、匮乏,只有城里人粮、油、糖、蔬菜等实行凭票供应。在县城读书的条件和生活还是很艰苦。我们每月的菜金是每月1.2元钱,一天4分钱,后来涨到每月2.4元钱。周六下午上完二节课,同乡的同学约定一起步行4、5个小时回家,第二天下午,常肩挑着一个月或半个月的口粮几十斤大米和父母烧制的熟菜或咸菜、萝卜干往学校赶。常常是夏天头顶烈日,脚踏滚烫的沙子马路;冬天迎着呼呼叫的北风,踏着冰雪。我们全班40位男生住一个大宿舍的上、下铺,冬天时有玻璃破损的窗户,呼呼的寒风直往里灌,生活如此的清淡艰苦,同学们学习刻苦努力,以雷锋为榜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学间充满着友爱和温暖。有谁的衣服换下来不及时洗,就有同学帮助洗干净晾在外面的绳子上了;有的家里弟妹多,粮食不够吃,在当时大家都正在长身体,油水少、食量大,不少同学省下饭票送给饭量更大、家里更困难的同学。我记得一年冬天,天下大雪,特别冷,有位邻乡的同学悄悄告诉我,自己的被子要带回家给弟妹用,正在发愁,我就主动提出和他合睡,因被子小,我被冻得感冒咳嗽20多天。同学们在艰苦困难中见真情,至今历历在目。大家都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学习雷锋,争做好人好事,积极要求上进。自己在学校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劳动积极分子”、“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等称号。在1965年初,在学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省委文件在高中学生中建党、发展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启发下,我写了“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学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可是,正当同学们追梦,将来为国家贡献青春年华的时候,1966年5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我们被迫中断了学业,在学校入党的愿望也成了泡影。国家和学校都处于动乱之中,我们班全是来自各乡农村的学生,开始大家都很积极投入这场运动,后来,学校停课“闹革命”,无所事事,靠家里养着吃闲饭也不安心,大多同学都常回家长时间的参加生产队劳动,争工分,分担家里的生活负担。
       1968年12月,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声令下,在学校的领导下,我担任班级的学习组长,经过三天的学习和个人总结,同学们义无反顾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回乡知青。那时候,正是“农业学大寨”的年代,与广大农民一起战天斗地,因为从小每逢节假日都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很快学会了农业劳动的基本技能,在回乡第二年(1969年),我就有和壮年男劳力一样的劳动报酬(每天10分工,可挣1元多)。这年七月初,天下暴雨,秦淮河水暴涨,深夜巡视河堤,河堤二处出现塌方,面临决堤的危险,危及几个村庄数千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一处是我在巡视河堤时发现,眼看着河堤裂缝迅速扩张,面临崩塌决堤的危险,立刻呜锣报警,邻近的几个村的男女劳力也都带上工具,深夜冒着大雨涌上河堤支援抢险。当时,我担任大队团支书,积极带头,参与组织村民抗洪抢险。村民们架起夯架,我带头冲上凌空数米高的夯架,举着50多斤的石榔头奋力打木桩,青壮年们轮流上,奋战6-7小时,打进了一排排木桩,加固了河堤,终于止住了河堤塌方, 消除了决堤的危险。第二处是我在凌晨一点多钟巡视河堤时发现的,眼看着河堤裂缝迅速扩张,面临崩蹋决堤的危险,我立刻向大队书记报告险情,书记一方面调人抢险,为防河堤决口的不测,一方面令我跑步进村呜锣报警,在大雨中,我一边敲锣,一边了大声呼叫村民们赶快登上住房的楼上,或向河堤等高处转移,或登上生产队的挟泥船,以避免决堤发生人生灾难。邻近的几个村的男女劳力听到锣声报警也都带上工具,广大村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奋不顾身、团结一心抗洪救灾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
       由于与乡亲们在生产劳动的生活中同甘共苦,接受教育。197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50周年的日子,我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我学生时代入党的夙愿。在党组织和村民关心和培养下,入党不久,就被推选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接着被推上乡(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的岗位。开始,因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分管乡里政工组织工作,后因年纪轻、熟悉农业,分管乡里的农业生产,常年轮流到几个后进的大队蹲点抓生产,长期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斗争中经受了锻炼。1973年初,担任团县委副书记,在县委机关呆了一个多月,县委又分派我到县委“农业学大寨”的样板大队蹲点,这个大队地处溧水、江宁和句容三县交界的偏远山区,是镇江地区最大的一个生产大队,27个生产队(自然村),方圆16里路。白天和村民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到生产队参加政治学习或到村干部和村民家里走访,协助解决生产和生活的问题,曾一个人在夜晚回住处的路上迎面碰到一只野狼,在黑暗中从路上拣起几块石头砸过去,大吼几声狼被吓跑了,自己身上却直冒冷汗,加快步伐跑回住地。那时候,年纪轻,血气方刚,整天忙碌,不知苦和累,在实际工作中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文化知识缺乏和思想的不成熟,盼望有一个重新学习、再提高的机会。
       1973年5月,得知国内一些大学恢复招生,自己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心想一定不能错过这一难得的机会。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复习高中的文化课程准备迎考。正当考试前,南方一带发洪水,县委分配我协助县武装部长负责秦淮河一干河堤防汛,协调与溧水邻界的安徽当涂、石臼湖一带的防汛工作。白天,我们乘机动水泥船沿河堤巡视各地防汛情况,了解汛情,统筹协调防汛工作。晚上,天气炎热,蚊子多,我就钻到蚊帐里复习随身携带的高中课本。防汛结束,报名参加了升学考试,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加上自己的努力复习,考试成绩均在85分以上,面试成绩优秀。考试结束第二天就回到蹲点的大队。一天下午4点多钟,正在生产队跪在齐腰深的水稻田里除草耘耥,分管文教的县委领导打来电话,通知找我谈话,我连忙在河里洗了脚,穿上凉鞋,在公路边招手,搭乘一位农民的手扶拖拉机,傍晚6点多钟赶到领导家里,领导向我宣布上午县委常委会的决定,扣了我的录取通知书,要我有思想准备从事县里的党政工作,服从组织的决定。那天晚上,我彻夜未眠,但也无奈,第二天就回到蹲点的生产大队。8月下旬全县被录取的学生,还有些是我高中的同学都纷纷到大学报到了,我想自己完全失去了上大学、再学习的希望。在国庆节前几天,县委机关干部会议上,我找了有关县委和文卫局的领导,坚持要去上大学,并答应到大学学习农业有关的专业(当时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到那个大学学习),毕业后回县工作的要求。10月29日,有幸收到上海交通大学(笫二志愿为上海交大,第一志愿中国科大)的录取通知书。我随即办理了工作移交手续,匆匆赶回老家作上学的准备。10月2日凌晨7点多,我深夜从南京乘了8个多小时拥挤不堪的火车到达上海,用毛竹扁担挑着沉甸甸的行李到上海交大报到,学校已开学一个多月了,我是全校这一级中最后报到的一名学生。经过几天上学紧张的准备,又乘了一夜拥挤的火车赶到上海,显得十分疲劳。但是,经过一波三折,终于有了上学继续学习的机会,能成为咱农家第一个大学生,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时刻不忘当地领导和乡亲们的嘱托,一定要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各方面却严格要求自己。入学不久,我被同学们推荐当选为校团委副书记,学校学生会成立时,我又被推选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在交大学生会开展工作,都是在党委领导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很少有校干部具体指导,由学生会各个工作部的部长分工负责,组织学生完成。我作为“班长”参加的会议多、社会活动多,那时通讯联系不方便,每逢校学生会开会或开展某项活动都要步行到有关人所在教室或宿舍一一通知,社会工作负担十分繁重,后来交大校办为我配了一辆半新的自行车,使我减轻了不少负担。在平时太多太多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学生会工作,又要千方百计地挤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由于受党的教肓和家庭影响,使我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强烈的求知欲,使我能在当时排除一些“左”的干扰,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师生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有幸得到以中科院院士徐祖耀等老师们的信任和热情帮助,使我成为一名校优秀学生,在1975年,纪念“五四”青年节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上海交大报》对我个人作了整版报道。
三、在教学和科研中勤耕细作结硕果
       经过在农村、机关和学校等岗位较长时间的艰苦历练、自己养成了吃苦耐劳、务实的作风与习惯,加之十年“动乱”中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态使我离开了仕途,上了大学,学到了献身国家建设的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认清了人生前进的方向。1977年初,

我再三婉拒了校、系领导要我留校工作的机会,来到自己的家乡、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工作。因为我在农村和大学较长时间从事团的工作。不久,校党委书记找我谈话,让我到校团委工作,也被我婉言拒绝。从此,我决心,踏踏实实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时的镇江发展落后,学校仅招几个班的中专学生,自己没有明确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正当自己犹豫是否离开镇江时,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增添我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刚升格为本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事业大发展,大学大扩招。我们学校也如鱼得水得到快速发展,广大干部和教师迸发出了教育改革的激情。当年,我担任材料工程系主任兼实验室主任,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校、院领导下,我积极参与进行学院新办专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调研、论证和申报工作,短短几年内先后新办了“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热处理”、“高分子材料”和 “材料成型与控制”等专业(方向)。1994年初“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批准,我有幸成为全校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之一,并讲授《固态相变》学位课程。2000年和2002年初,向国务院学位办申报的“材料学”和“材料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获得批准。从此,完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为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了学科建设的基础。2011年初,“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被国务院学位办破格获得批准。在学校和学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招生人数的大扩展,办学层次得到快速提升。由于镇江市的发展滞后,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在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教师缺乏,实验教学仪器少,学科建设带头人少。在大家的共同艰苦奋斗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材料学院原来仅有一个焊接专业,每年只招收50多名学生,僧多粥少,教师和实验人员为超编而犯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材料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本、硕、博办学层次齐全。现在每年招生本科生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生多人。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接近前1%。学校也由40年前升格为本科,第一届仅3个专业,招收99名学生。如今已发展为72个本科专业,在校大学生23100余人。在校留学生达600余人,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7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我校的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如今,在祖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促进下,我们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得到跨越性地提升,办学规模得到超常规发展,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日新月异,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令人瞩目。如今,学校已发展成为屹立在长江之畔的一所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几十年来,我参与了国家和学校的建设,目睹了国家和学校的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伴随祖国在崛起和腾飞中成长,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当年学校基本上没有科研任务,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同时,克服许许多多困难,不断开拓创新,在全校率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自己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镇江市及国家一级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1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 5件,其中一件被评为市十大优秀发明专利之一,科研产品获国家注册商标1件。在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的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己在教学、科研中积极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努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先后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中船总公司(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70多年来,我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孩子,经过漫漫地求学之路,在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在我花甲之年,我有幸晋升为二级教授(研究员)。倘若我的父母有在天之灵也会含笑九泉之下。
四、奋斗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永远的使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奋斗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永远的使命。70年的披荆斩棘, 70年的风雨兼程,70年的众志成城,70年的昂扬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一代又一代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奋斗、拼搏,无私奉献,弃小家以成大家,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港澳回归到加入世贸,从中国桥到中国网,从“神舟五号” 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实现嫦娥奔月的伟大梦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开拓了我国数字化经济的崭新道路。中华民族从来生于忧患,从来勇于面对多灾多难,但正因为奋斗,我们战胜了千难万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用坚实的臂膀,撑起了祖国的一片蓝天!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走过了别人几百年的路,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
       我出生在旧社会,生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行,在祖国和学校的建设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全程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发展到腾飞,人民的生活从苦到甜、国家和综合国力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如今我已是古稀之年,享受退休后安乐的生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胜春潮,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风吹浪打,我们都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我对年青一代、对国家和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祖国和学校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 © 江苏科技大学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邮编: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