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细雨育桃李 红心向党不褪色——谢春生
发布时间: 2022-03-15 浏览次数: 1254


  谢春生,男,1948年出生于江苏溧水,1967年高中毕业,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成为回乡知识青年后参加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迎来建党100周年,恰为50年党龄的老党员。197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镇江,在船舶工业学校(现江苏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任务,退休后任江苏科技大学关工委委员、材料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及教师教学行知驿站、深蓝学院指导教师。

  一路坎坷求学,奠基奋斗人生

1948年,谢春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受农村淳朴民风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英雄事迹的熏陶,时刻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谨记于心。

19735月,谢春生得知国内一些大学恢复招生,对知识的渴望油然而生。他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复习高中的文化课程。考试前南方一带出现洪灾,谢春生协助县武装部长负责秦淮河一干河堤防汛,统筹协调防汛工作。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谢春生也没有放弃对大学的向往,最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

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谢春生被同学们推选为校团委副书记,不久后又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及校党委委员。当时学生会是校内较独立的组织,没有专职老师指导,一切工作由学生自行组织。且当时通讯设备不发达,每次开会需要到宿舍挨个通知学生干部,社会工作负担重、压力很大,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谢春生曾先后接待外国学生代表团访问上海,中国京剧团进校演出等工作,获得代表团的一致好评。谢春生回忆起担任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他说虽然辛苦,但对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和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发展有很大的锻炼与提升。

 潜心教书育人,专注科研创新

1977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谢春生婉拒了校、系领导要求他留校从事政治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镇江,在镇江船舶工业学校(现江苏科技大学)一心一意地从事教学和科研。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教育大发展,人民群众学习热情高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学校也开始新办并招收金属材料工程、金属热处理、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学生。由于是新办专业,师资缺乏且不稳定,最忙的时候谢春生一学期上五门课。“作为教师要坚持为国家作贡献的信念,培养人才,出成果,把国家建设好。”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使谢春生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了下来。

20078月,谢春生主持的科研项目组同时获得了一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和一项江苏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材料学院申报博士点的材料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谢春生为学校的发展、为国家的材料产业的发展奉献了青春与汗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研究生导师”,五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十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和校“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并获得“镇江市优秀科技人才”“镇江市劳动模范”、镇江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用爱润育桃李 传承红色基因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退休后,谢春生任江苏科技大学关工委委员、材料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及教师教育知行驿站指导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谢春生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出力,将自己毕生积累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无私传授给他们。极尽所能,发挥余热,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谢春生亲眼见证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由穷变富,由苦到甜,综合国力一步步提升。作为老一辈党员,他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无可替代的,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恩,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谢春生对青年一代提出自己的期望: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中国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青年一代应当好好读书,报效祖国,学习党史,了解党史,肩负国家复兴重任,这是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志愿者说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谢春生一直坚持的生活态度。不逐功名利禄,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是他一直坚定的信念。求学时,不怕苦不怕累,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中,埋头苦干,潜心科研,参与铸就国防军工的钢铁长城。退休后,奋斗在关工委的岗位上,给当代青年学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审核:周宏月)


 
版权所有 © 江苏科技大学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邮编:212003